我国邮政编码的故事
邮政编码是邮政部门为实现邮政现代化而采取的一项措施,源于英国。20世纪50年代初,英国就开始研究邮政编码,并于1959年在诺威治邮区试行,从而引起许多国家的注意。原联邦德国于1961年正式公布4位数的邮政编码,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邮政编码的国家。紧接着,美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瑞士等国陆续在全国推行。1965年后,随着信函自动分拣机等机械设备的广泛应用,邮政编码的优越性更加明显地表现出来,因此日本、意大利、加拿大、荷兰、瑞典等国也相继实行了邮政编码。至1988年初,世界上已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行了邮政编码制度。
为了宣传邮政编码制度,许多国家都为此发行过邮票。奥地利1966年发行的邮票主图为邮区编码地图,将全国划分为9大邮区。匈牙利1973年发行的邮票上也是邮区编码地图,旁边还有一只叼着信件的渡鸦,渡鸦在欧洲国家传说中是传送书信的吉祥鸟,相当于我国民间故事中的鸿雁传书。前苏联1977年发行的邮票上,是一位年轻的邮递员姑娘,笑容可掬地向人们讲解邮政编码的正确填写方法。从邮票上可见,收件人地址写在信封右半部,邮政编码写在信封左下部的6个日字形虚线格子里。用笔将日字形格子里的相应的虚线点连起来,可写出从0到9的数字,十分规范,便于机器识别。
我国于1974年开始研制邮政编码,经过几年的时间,拟定出《全国邮政编码试行方案》,于1978年在辽宁、上海、江苏等省市进行试点。1980年7月1日开始正式在全国推行。
我国现行的邮政编码采用“四级六码制”结构。即每组编码由6位阿拉伯数字组成,这6位数字分别表示省(自治区、直辖市)、邮区、县(市)邮政局和投递局(区)四级。6位数的前两位代表省(自治区、直辖市),第三位代表邮区,第四位代表县(市)邮政局,最后两位是投递局(区)的编号。
邮政编码在全国推广使用20多年来,对实现邮件自动分拣,加快邮件传递速度,提高邮政服务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我国经济、城乡建设和邮政事业的快速发展,邮政编码出现了编码资源总利用率低、而部分发达地区编码资源又不能满足发展需要等问题。为更好地使用邮政编码,满足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以及邮政内部作业的需求,国家有关部门启动了邮政编码调整工作。
本次邮政编码调整的基本思路是维持现有的6位编码位数不变,将现行“四级六码制”结构调整为“三级六码制”结构;同时,在目前邮政编码后2位码表示一个投递局服务范围的基础上,划小编码区域,表示到投递道段。
邮政编码调整后,可以解决经济发达地区编码资源紧张问题,资源综合利用率可以由现在的4%提高到20%左右;满足邮件自动分拣到投递道段的要求,缩短邮件内部处理时间;提供约10%的大客户专码资源,满足对特定客户提供优质服务的需求;调整后的邮政编码预计可以满足今后20年的发展需求。
更多关于 邮政编码 的邮政新闻
更多关于 邮政编码 的站内信息
本站部分文章转载于网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您的权益,请Email和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