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面对网店购物市场的崛起
——如果我们不改变现有业务发展模式,继续游离于****式增长的互联网经济之外,在不久的将来,邮政速递加上包裹的全部业务量总和所占市场份额将可能不足1/4。
——邮政网站要最大限度地链接互联网网络节点资源,形成最为广泛的网上业务窗口和分销渠道,拉动邮政业务增量,收复市场失地。
——如果我们只是将邮政现有的函件、包裹、报刊业务简单地搬到网上,将不会有很多人浏览,即使后台服务做得再好也是徒劳。因为没有用户基础,就不会产生直接的市场需求。
——e邮宝在不提供代收货款服务基础上,简单降价无异于饮鸩止渴。
——中国邮政电子商务网站应一做网上邮局查询服务,二做报刊网上分销,三做包裹网上揽收,四做虚实地址转换服务,五做邮政商城BtoC服务。
中国互联网的快速崛起驱动网购增速远远高于网民增速。根据CNNIC(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22次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05年6月至2008年6月,中国互联网网民规模在3年内增长了150%,达到2.53亿人,互联网普及率已达到19.1%;网站数量3年内增长了182%,达到192万个;网购规模3年内增长了597%,达到1094亿元,2008年网购总量是2003年总量的62.2倍。从网购交易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例来看,网购市场潜力尚未充分释放,网购包裹市场未来空间巨大。
邮政速递和包裹业务现状堪忧
受大众化网购需求的拉动,包裹业务市场呈****式增长态势。根据淘宝网今年提供的数据:目前,淘宝网每日订单量约为150万单,订单物流需求转换率80%左右,有物流需求的订单转换成包件的转换系数为1.2~1.4,淘宝网占整个网购市场份额为83.6%。据此,静态测算网购包裹市场总需求为3.7亿~4.33亿件。
根据中国邮政集团公司速递服务公司今年1月~6月统计数据:EMS和e邮宝在淘宝网累计揽收包裹量为1058万件(其中e邮宝67万件),日均5.8万件(e邮宝3722件),按所占份额6%静态计算,市场总需求为4.2亿件左右。
根据艾瑞咨询提供的调查数据,今年1季度,中国网络购物交易额237.4亿元,环比增长16.9%,同比增长151.8%。动态计算2008年网购交易规模不少于1217亿元,网购包裹需求规模不少于4.36亿~5.1亿件。
根据2007年邮政速递和包裹业务年报,2007年全国邮政速递业务完成量3.26亿件,其中国际占3%;邮政包裹业务完成量9108万件(含国际及港澳台163万件),其中快包3604万件。邮政速递加上包裹全年累计业务量4.17亿件,这个数据仅仅和目前互联网网购包裹规模相当,小件物品寄递市场“二分天下”格局已不容置疑。如果扣除速递约80%以上的文件类业务,就包裹类业务量而言,邮政仅1.5亿件规模。
如果我们不改变现有业务发展模式,继续游离于****式增长的互联网经济之外,届时邮政速递加上包裹的全部业务量总和最多可能达到6.7亿件(速递按年均增幅15%,包裹达到1亿件),小件物品寄递市场“四分天下”将会成为可能,邮政所占市场份额可能不足1/4。
应更加充分地利用互联网资源
互联网经济的****式增长拉动了网购包裹市场的超常规发展。目前,中国每天增加23.8万名网民、增加2300个网站,每天完成网购交易额达2.8亿余元,每天产生120多万件网购包裹。
根据CNNIC第22次报告,30岁以下网民占全部网民的68.6%。网民第一登录的落脚点,选择即时通信的占39.7%,选择新闻的占20%。认为网上交易安全可信和非常可信的比例为25.1%,认为网上交易安全度不可信和非常不可信的网民比例为29.5%。由此可见,如果我们只是将邮政现有的函件、包裹、报刊业务简单地搬到网上,将不会有很多人浏览,即使后台服务做得再好也是徒劳。因为没有用户基础,就不会产生直接的市场需求。
邮政业务的电子商务首先要以用户需求为出发点,特别要研究网民成分和潜在需求,审视邮务类业务的网上市场价值。笔者认为,中国邮政首先要研究如何融入互联网经济大平台,尽快建立有邮政特色的商务网站,跟上互联网时代的经济发展趋势。邮政商务网站的第一大目标是,通过邮政网站最大限度地链接互联网节点资源,形成最为广泛的网上业务窗口和分销渠道,拉动邮政业务增量,收复市场失地。
以报刊网上订阅为例,首先你要让网民很容易看到你——这就需要广泛的链接网站节点和首页资源;其次是订阅方便,让用户感受到网上订阅的价值,广泛地满足个性化、小批量,大规模定制需求,而不仅仅是畅销报刊,不是报刊大收订(而这是邮政强制培养的用户行为习惯),这就需要支持包括邮政网站在内的众多网站建立分销代理渠道和结算机制(用户无需直接登录邮政网站也能方便地完成下单),需要支持网上网下各种支付方式,需要后续服务环节的无缝对接。总结起来就是报刊订阅要针对网民需求,通过互联网节点渠道资源,广泛建立低成本分销代理关系,最大限度地开展网上报刊产品分销。
充分整合营投平台提升竞争能力
邮政电子商务必须重点解决对内对外的清分结算,建立“快速清分,运行有序,专业管理”的清分技术平台和结算管理机制。随着目前全国航空电子客票系统的上线,特别是实行价格最优化选择以后,这个问题将更为突出。此外,我们还必须重点解决邮政营投平台对邮政网站的有效支撑和有机对接,这是邮政电子商务最具特色的差异化的核心竞争能力。
在包裹市场,对网购包裹市场(4亿~5亿件/年)来说,邮政e邮宝并未成为市场的主力。从网购用户(商家和消费者)价值特征分析,除价格、时限、服务区域等基本价值元素之外,圆通、顺风和宅急送等物流公司均能提供代收货款等增值服务。e邮宝无论在价格、时限、服务、赔付、客服、增值服务等构成的价值组合上都未形成差异化优势,且不提供代收货款服务。因此在竞争策略上,简单降价无异于饮鸩止渴。
在电子商务市场,以信誉为核心的安全问题是阻碍用户进行网购的最主要原因,其中商家信誉不良是用户网购的最大障碍。根据艾瑞咨询数据,50%的网民认为,未见到商品实物网购不放心,网上支付过程太麻烦。这恰恰表现出消费者对网上交易和支付安全的心理障碍以及对支付工具的使用缺乏信心——这成为阻碍网购的主要原因之一。当然,这也正反映出网购市场的潜在需求(约有6000万~1亿网民有待成为网购者)。
另一方面,商家销售的回款周期也是重要的市场需求。根据调查,EMS 可以提供代收货款服务,但回款周期是1个月,仅能兑现60%~80%的商家回款,e邮宝不提供此项服务。顺风、宅急送、圆通均能提供代收货款服务,只加收2%代收货款服务费,回款周期15天左右。由于受到服务覆盖区域等条件限制,从作业标准来看,尚无一家物流公司能够提供稳定高效和覆盖广泛的回款服务。因此,如何在回款周期和覆盖区域上有所突破,应该成为邮政电子商务物流的下一个重要突破口。
抓住两大潜在市场需求,实施两大差异化战略。邮政一是要实行虚拟交易融合真实信用形成的服务差异化。针对网购市场的潜在需求,中国邮政商务网站可能独具优势。借助邮政的社会公信力和服务覆盖面,通过邮政商务网站,推出“邮政快包+代收货款”组合式服务,在互联网上实行捆绑销售,借助营投平台支撑,通过协议用户方式,联合众多购物网站发展BtoC网购包裹业务。也就是以邮政实物传递方式建立交易信用担保机制,为互联网电子商务提供“线上预付看货+线下货到付款”模式的BtoC和BSTOC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帮助BtoC(或厂家)和CtoC网站解决交易诚信,利用邮政擅长的代收货款业务能力,提供快速回款服务,捆绑式解决物流与支付问题。如果再进一步,用虚实名址转换认证提供网络实名制解决方案,建立互联网虚实转换信用机制,为互联网提供信任链接服务平台,前景将非常广阔。
二是要实行以传统渠道融入虚拟元素形成的品牌差异化。中国邮政有着非常庞大的实体渠道,网络遍布全国城乡,一旦将这些有形网络融入了虚拟经济的要素——互联网,建立起以买方、卖方、网站、邮政渠道等多方交易主体构成的“信息互动+实物传递”联动交易平台,邮政传统的渠道及用户将会迅速转化成一个庞大的虚拟社区,这个庞大的虚拟社区实质上是充分发挥了邮政优势和网络特性,对传统邮政服务对象的增值性聚合、对潜在服务对象的长尾式聚合、对服务对象及合作对象的创新式聚合。中国邮政将以独特的虚拟社区为支撑,以其“交易诚信安全、配送运行稳定、服务快捷周到”等特色,形成彻底有别于一般物流配送提供商或商业网站的独特的网络服务品牌。事实上,正是这一融入了虚拟元素的传统渠道,将帮助更多的BtoC或CtoC商业网站实现突破式发展——它就是有中国邮政特色的新型电子商务大平台。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即将建设的中国邮政商务网站,应致力于推动邮政服务网络与互联网资源的融合,提供邮政业务网上邮局服务(包括服务查询、网上订报等);选择社会知名网站实施价值链整合,以实物传递方式建立信用担保机制,创建电子商务差异化商业模式,提供“快递包裹+代收货款”捆绑式服务,提供互联网信任链接服务平台(如虚实地址转换);专注于BtoC电子商务增值服务。
更多关于 网店 的网上开店
更多关于 网店 的站内信息
本站部分文章转载于网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您的权益,请Email和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