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邮政局引入生产链概念 重新定位网运生产
邮政是网络型企业,营业、分拣、运输、投递四个环节紧密相连。邮区中心局承担着邮件分拣和运输的任务,虽然不直接面对客户、参与市场竞争,但是工作质量影响着企业的整体发展。
有报道称,今后五年,浙江省将全面提升全省工业化、信息化和国际化水平,人均GDP也将由5000美元向8000美元甚至1万美元迈进。在这种发展趋势下,笔者认为,邮政应该摒弃以往那种各自为政、单打独斗的作业模式,引入生产链的概念,把网运作为邮政经营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树立主动支撑经营和大力改革创新的观念,通过对营销、收寄、运输、处理、投递等生产环节的“庖丁解牛”,改革传统的生产运行模式;通过整合中心局现有的处理场地、设备和人力资源,调整优化生产作业流程,进一步提升支撑服务水平,构建一个更加贴近经营、贴近市场、贴近客户的生产作业模式。下面,笔者想结合杭州邮区中心局的生产实际谈一些改革方法。
优化资源配置,以技术创新提高设备利用率
2007年,杭州邮区中心局通过对包裹分拣机进行技术改造,实现了国内出口特快邮件上机分拣。2008年8月19日,又成功实现了进口特快邮件上机分拣。改造后的包裹分拣机每天运行20小时,处理包裹、印刷品、特快、快包等邮件约8万件,国内进、出口特快邮件由原来日均处理28000件提高到了50000余件,特快邮件作业时间比以前缩短了2个小时,赶发第一投递频次的邮件增加了1000余件。
同时,杭州邮区中心局还利用扁平件分拣机,依托OBR自动扫描,完成了对文件类出口特快邮件的分拣处理,目前分拣效率为4500件/小时,可以在2个小时左右完成分拣工作,OBR拒识率在0.4%以内,邮件一次分拣成功率和邮件入格准确率均在99%以上;分拣结束后,只需3~5名封发人员就可以在2~3个小时内完成邮件封发和场地清理等工作。
举这些例子笔者想说明,目前,绝大多数省会级邮区中心局都拥有功能强大、设备齐全的邮件处理中心,良好的设施和充足的场地是中心局进一步提升邮件处理能力的基础,但是有些邮件处理中心由于邮件量不足或者邮件规格不符合上机标准等原因,致使设备利用率不高,甚至闲置在场地上,这实际上是一种资源的浪费,应当尽快对这些设备进行技术改造,使之发挥应有的作用。
优化大宗邮件处理流程,为经营减负
不断加快邮件传递速度,提高设备利用率只是中心局内部改革的一个方面,中心局还应该充分发挥场地和设备的优势,为营收环节提供支撑服务,减少营业窗口的邮件封发工作量和仓储压力。
去年,杭州邮区中心局就突破经营与邮件处理的界限,在邮件处理中心开辟了场地,建立了特快大宗邮件收寄处理平台和大宗包裹、物品型特快邮件处理中心,为大宗用户提供前置服务。各区支局对同一客户单位一次性交寄包裹30件以上或日均交寄包裹10件以上、同一客户单位一次性交寄物品型特快50件以上或日均交寄物品型特快30件以上的邮件,可直接交大宗包裹处理中心集中处理;对委托邮局包装加工的邮件,中心局还提供仓储场地,并做好物料使用情况的登记工作。
如今,每天从下午6:00到晚上12:00,中心局采取流程前置等措施,专门处理区局交寄的特快邮件,大宗邮件实现了从仓储、包装、打印名址签到收寄、封发、查询一条龙作业,为业务发展创造了条件。目前,杭州市邮政局大部分经济快件、电子商务快件都在中心局的大宗处理平台收寄,日处理能力近万件。借此平台,营销单位还开发了“吉利”、“联通世界风”等项目,巩固了阿里巴巴等大客户。
更多关于 杭州邮政 的邮政新闻
更多关于 杭州邮政 的站内信息
本站部分文章转载于网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您的权益,请Email和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