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邮政速递物流专业网络建设和发展展望
近年来,四川邮政在加快速递、物流业务发展的实践中深刻认识到,网络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为此,他们不断尝试、积极探索,形成了以物流集散网、快速网与邮政大网相衔接的速递、物流专业网络,为业务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2008年,四川邮政速递物流完成业务收入5.74亿元,完成集团公司预算目标的110.26%,同比增长28.52%;速递专业连续两年、物流专业连续三年获集团公司业务发展一等奖。
面向市场积极构建专业网络
随着速递、物流业务的高速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依靠邮政大网的组网和运作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竞争需要。2005年,四川邮政提出“强势发展速递物流业务,网络支撑先行”的思路,以市场为导向、邮政大网为依托,以满足新业务发展需求为出发点,积极构建具有专业特性的速递物流网络。
在省内快速网方面,2005年,四川邮政开始组建省内EMS快速网,开通了14条快速邮路,覆盖全省16个市州、106个县以上城市,随后开通了川渝夜间快速邮路,构建了西南区域EMS快速网。为了适应“全夜航”运营的需要,四川邮政还开通成都—攀枝花省内航空邮路。
在物流集散网方面,四川邮政在组开8条省内快速邮路组建省内物流集散网后,又将范围扩大到15个市州。2008年12月,他们利用社会资源开通了成都出口西安、南京、昆明、贵阳、北京的单向疏运物流邮路,拓展了省际物流通道。
为了便于生产组织和管理,四川邮政先后为省物流公司提供生产处理和仓储场地共3.2万平方米。2007年8月,他们将航站与速递分拣封发处理划归成都市邮政局集中管理,就近安排处理场地,加快转运速度。同时,四川邮政加快了全省营投网建设,2008年,纳入省市县一体化经营改革的18个市州公司已建成速递、物流投递专网,成都、德阳等重点城市已建成速递旗舰店和标准店,全省邮政已建中邮物流快货揽收点135个。
精细管理不断提高运行效率
2007年,四川邮政在与邮航合作的基础上,通过引入竞争机制,同时与国航、川航等合作,全年航空运费按同口径与上年相比节约近500万元,降低了运行成本。为保证质量,四川邮政与国航、川航合同约定了航方造成延误、丢失损毁的赔偿办法,航空邮件运递速度和运行质量明显提高。此外,作为大客户,四川邮政还获得航方按年度新增运量计价的奖励,2008年国航奖励成都速递中档商务车一辆。他们与航方建立了沟通协调机制,做到邮件发运质量每天监控,保证了运行质量。
为加强对速递物流专业网络的管理,四川邮政对快速邮路、物流专线运行进行监控,航站、集散中心每天以短信方式上报运行情况并为驾押人员提供良好的休息环境,食宿集中。快速邮路、物流专线准班率达98%以上,准点率达到96%以上,实现连续4年安全运行。
按照集团公司2008年12月下发的《邮政速递物流省市县一体化专业经营实施方案》要求,四川邮政确定了资源整合范围,明确了市州专业公司、县经营部办公、生产、仓储和营投场地等的具体划分标准,为实施一体化专业经营创造了条件。
统筹规划超前建设专业支撑网络
速递物流省市县一体化专业经营改革,必将带来业务的大发展,四川速递物流专业网络下一步的建设,将按照“超前建设专业网、充分利用邮政大网,积极整合社会资源”的思路,强化专业管理,理顺专网和大网的关系,有效优化资源,建立投入机制,加大社会资源利用,尽快提升保障业务快速发展的网络能力。
第一是强化专业管理,要建立省、市两级组织管理体系和省、市、县三级质量控制体系,在省专业公司设立全省质量控制中心,市州专业公司和市州局设专职质控岗位,县经营部和县局设专兼职质控岗位,预警预报,上下协作,及时处理。要建立省市两级视检体系,实行追踪问效和质量会审,强化制度执行。要奖惩并举,设立质量运行达标专项奖,将主要KPI指标纳入班子绩效考核。
要建立速递物流专网与邮政大网之间的衔接机制。包括建立代理结算机制、考核机制、投入机制、协调机制。将大网和专网规划建设、组织运作统一考虑。由省公司网运部负责大网和专网之间的统一协调,组织召开由省公司、省速递物流公司、邮区中心局以及市州局参加的定期协调会。专业公司的网络管理部门负责专业网络的日常管理,并主动积极地向省邮政公司汇报,处理好专网与大网之间衔接的问题。同时,要建立专业运行质量全过程管控机制,保证环节间的有效衔接运行。
第二是加大投入力度,提升专业网络的整体能力。包括:增强集散处理能力。加快成都西南速递物流集散处理中心建设,建成面积6万平方米,支撑全省、辐射西南,具有速递处理、物流集散、快件中心三大功能的成都西南速递物流集散处理中心。逐步组建覆盖11个市州的3个集散处理辅助中心。
增强干线运输能力。通过对现有专业网络资源的整合和优化,建立覆盖18个市州、63个县的速递物流干线运输专网。扩大“全夜航”范围至17个二级城市,实现专业网络对18个市州的全面覆盖,以整合社会资源为主,自办快速邮路为补充,建立区域快速网络,支撑全省2/3以上重点县的业务发展。
构建大同城网络。省内大同城,以成都为中心,构建一小时经济圈、两小时经济圈,覆盖德阳、绵阳等重点城市。区域大同城,以川南、川北、川东3个辅助中心为依托,建立市、县之间的大同城网络。市内大同城,纳入全省速递物流一体化经营范围的18个市州与所辖的63个县之间构建市内大同城网。
加快专业信息网络建设。要扩容扩建速递综合信息平台、物流信息平台,覆盖全省所有市州县。保障业务揽收对信息系统的需求;加强省内速递代收货款管理系统的管理与应用;在2009年做好分销信息系统与量收系统、电子化支局系统的互联互通,全省3000余个直营网点实现联网运行。
完善营投网建设。纳入省市县一体化经营的市州县,必须建立揽收投递配送专网,未纳入一体化经营范围的市州县要根据业务规模和“建设专网、分层运作”的要求,增加车辆设备投入。成都等4个重点城市建1至2处旗舰店,其他市州要建1处精品店,县局建1处标准店,并根据当地市场状况建立速递物流营销分部和揽收点。
第三是整合社会资源,形成对专业网络的有效补充。随着邮政速递物流业务的不断发展,在邮政自身资源不能满足业务需求的情况下,必须****思想,利用社会资源来合理补充。目前,重点应在运输和仓储环节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包括加大对航空和铁路的利用,省内干线点对点的汽车运输、市州县仓储场地等可使用社会资源。但要加强对社会资源的管理,社会资源采购由网运部门统一管理,省市两级属地运作。与供应商签订协议,收取保证金,实行KPI关键质量指标考核办法,做到实时监控,减少风险。
更多关于 邮政速递 邮政物流 的邮政新闻
更多关于 邮政速递 邮政物流 的站内信息
本站部分文章转载于网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您的权益,请Email和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