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邮政大力发展国际速递业务
逢山开路 遇水架桥
浙江是一个外贸大省,2000年以来全省出口贸易平均增长率达到28.77%。2008年,全省出口1542.9亿美元,进口568.6亿美元,贸易顺差974.3亿美元,分别占全国的10.8%、5%和33%。外向型经济特点,既提供了发展国际业务的广阔市场空间,同时也带来了激烈的市场竞争。
产品是市场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浙江省速递物流公司总经理杨全告诉记者,针对邮政现有产品的相对竞争优势,在发展国际速递业务上,他们坚持了“两条腿”走路的策略。
一方面,以“卡哈拉”业务为重点确保邮政主营业务的稳定发展。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是浙江省的主要贸易对象,这些国家也是卡哈拉成员。对这些国家,浙江邮政积极向客户营销EMS,扩大国际EMS主营业务规模。2008年,浙江邮政卡哈拉区域EMS业务收入达到13170万元,占国际速递业务收入的34.9%。
另一方面,以TNT合作为重点,做大非邮渠道国际速递业务。欧盟、中东等地区也是浙江省的主要贸易对象,但国际EMS在这些区域竞争力比较薄弱。浙江邮政从客户的利益和需求出发,对寄往西欧国家的速递邮件,积极推荐TNT渠道;对寄往中东地区的特快邮件,则选择阿迈斯公司的渠道。2008年,浙江省中速快件业务收入绝对值居全国邮政系统第一位,收入1.68亿元,占国际速递业务收入的44.5%。
清清楚楚算账 明明白白打仗
以损益核算为基础,建立资费调整机制,是浙江邮政破解价格难题的切入点。从2004年开始,他们从模拟核算到实质性结算,从终端费、航空运费等关键成本结算到全成本结算,逐步形成了以成本为基础、效益为前提、市场为依据的速递资费调整机制。
实际操作中,在考虑市场竞争程度和竞争对手的价格后,采取“结算支出+加成”的模式确定营销价格,既简单明了,又可针对市场迅速作出反应。
义乌市邮政速递公司的负责人告诉记者,通过进行完整的实际结算,使速递专业真正算清账,并能将核算成果真正应用于经营管理决策。在经营中,不再打糊涂仗,不再做亏本买卖。
清晰的损益核算,为建立有效的激励考核机制奠定了基础。在专业化经营之前,浙江邮政对速递公司采用经营收入和利润挂钩的考核模式,并赋予速递专业相应的人、财、物等资源的支配权和自主权。对员工实施“底薪+提成+奖励”的分配机制,体现“多劳多得”和“同工同酬”,形成了“发展快、受益多;受益多,发展更快”的良性循环。
在给基层松绑,鼓励放开手脚拼抢市场的同时,浙江邮政采用普遍稽核、环节管控、定期检查、量收系统监控和定期通报等手段对资费运行状况全面掌控,加大资费和价格管理力度,及时发现和查处违规经营行为。
通过对考核和激励机制的改革创新,速递专业的经营管理模式呈现出由简单粗放型生产逐步向精细管理型的集约型生产转变的趋势。
进得来 走得了 传得快
畅通出口渠道,加快传递速度,降低运递成本,是提高邮政国际速递业务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从邮件受理到海关报关出运的国内部分的效率和服务,是国际速递业务流程中的重要环节。如果说国际速递业务境外部分的网络掌控的主动权不在我们自己手上,国内部分可以说是操之在我。
近几年来,浙江邮政紧紧抓住杭州萧山国际机场不断扩容、国际航班不断增加的机会,从2005年开始,先后开通了杭州—东京、大阪,杭州—首尔,杭州—首尔—纽约,杭州—香港—旧金山,杭州—新加坡,杭州—香港—伦敦等国际航空邮运专线。
国际航空邮运专线有效降低了运行成本和加快了传递速度。最近4年,全省邮政节省航空运费近5000万元,国际速递全程运递时间比原先快了2~3天。
与此同时,浙江邮政建成了以杭州为中心的省内“捷时达”快速集散网和以市级城市为中心的大同城网络。确保了市、县出口国际特快专递邮件当天收寄、当天封发、次日发运出境,杭州以外的部分地区的揽收截止时间可以延迟到晚上8:00。
在杭州、温州建立了“中速快件”直发中心,全省大部分中速快件能够做到当天收寄、次日出境。
通过对杭州国际邮件互换局处理出口国际特快邮件的流程再造,从2008年开始,浙江邮政实现了出口国际速递邮件“24小时内即时清关”。
更多关于 国际速递 的快递知识
更多关于 国际速递 的站内信息
本站部分文章转载于网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您的权益,请Email和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