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寻常的爱心包裹行程
5月2日,川陕交界处,两辆中国邮政的长途邮运汽车平稳地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着,绵绵细雨把车头上方红色的“‘爱心包裹’专车”标志冲刷得更加鲜艳。
驾驶室内,北京邮区中心局汽车运输处调度员王天海精力高度集中,稳当地握着方向盘,他说:“这次运送的近4000个‘爱心包裹’是全国第一批送往灾区的,承载着大家的爱心和孩子们的期望,我们感到很光荣,责任也很重。”中国邮政集团总公司与中国扶贫基金会启动的“爱心包裹”项目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响应,4月30日,随着北京市邮政公司副总经理王小东宣布发车,首批装有3996件“爱心包裹”的两辆邮车从北京启程,开赴汶川地震灾区。
此次“爱心之旅”从北京至四川省什邡市,往返行程近5000公里,穿越秦岭和川北的大片山区,北京中心局特别选派了四名经验丰富、业务过硬的驾驶员,其中王晓兵和杨秋生保持着300万公里以上的安全行驶记录。
邮车进入秦岭前,四名驾驶员特意把车停下,对轮胎、油路、刹车性能等进行了严格的检查。过了秦岭,山路上都是台阶似的坡路,而且是一个山洞连着一个桥梁,一个桥梁接着一个山洞。“每进一个山洞就会有几个减速的标志。”王晓兵说。
陕西宁强是地震灾区之一,路旁还有明显的地裂,邮车经过时没完全修好的公路堵得水泄不通,临近傍晚还下起了大雨,一堵就是四个多小时。“我们这次任务最关键的就是安全,包裹绝对不能出问题。”杨秋生说。越接近震中地区路越是不好走,路面上全是大麻坑,可能是受挤压的影响,有的路上还平地鼓起几尺高的大包。为防止包裹被颠坏,驾驶员们把速度放慢,利用经验尽量让车厢受到的颠簸冲击力小一点。
为确保“爱心包裹”在5月3日前准时到达目的地,北京中心局事先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及时掌握各种路况信息、与地面局联系安排驾驶员住宿。出发前,中心局工会还特意为四位驾驶员准备了方便面、火腿肠、矿泉水。“一路上,地面局都特别热情,让我们非常感动。”杨秋生说。在离开西安前,西安邮区中心局领导特地向他们介绍了秦岭地区的道路和天气情况,嘱咐他们要注意行车安全和防暑降温;进入灾区后,尽管很多房屋都在地震中倒塌了,幸存下来的多是危房,四川邮政还是尽全力为驾驶员们安排了最好条件的食宿,当地的同志们考虑到驾驶员们都是北方人,吃不惯辣的东西,在准备饭菜时还总是特意叮嘱不要放辣椒。
“这是我们跑了这么多年车从未经历过的,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有时候就是一杯水、一句问候、一个眼神就可以表达。”王晓兵说。
5月4日,历经一路艰辛,邮车到达目的地———什邡市。这是重灾区之一,到现在余震还时常发生,房屋几乎都是危房。什邡市邮政局早已在地震中夷为平地,职工们都在临时简易房里办公。下午2:00,装载着“爱心包裹”的邮车驶入什邡镇龙居小学。中国扶贫基金会、四川省邮政公司和当地政府正在这里准备办理爱心包裹的交接仪式。邮车刚刚驶入学校,孩子们就一拥而上,欢叫着要看看包裹是什么样子。这里虽然百废待兴,但孩子们个个活泼可爱,很多孩子常常挤到相机前拍照。
大地震时,龙居小学有62名学生遇难,仅存的一栋教学楼也成了危房,现在这些幸存的孩子们就在临时搭建的四排简易房里上课。会场非常简陋,但却看得出是孩子们精心布置的,主席台上的小桌子都是孩子们上课用的课桌,铺着白净的桌布;一排排小椅子整齐地码在台下。四位驾驶员和当地邮政局的同志以及基金会的成员将350件“爱心包裹”按照姓名分发给每位同学。“虽然只是一些文具,但孩子们都高兴得像过节似的。”杨秋生说。捐赠仪式结束,学校校长出来相送,使劲地握着驾驶员的手,与大家道别,一句“这些孩子们早就巴望着你们来呢”,每个人都是热泪盈眶。
王晓兵回忆起进入四川的第一天晚上,几个驾驶员住进了坐落在广元火车站旁边的、在地震中幸存下来的邮政招待所,躺在床上,屋顶和墙壁上巨大的裂缝清晰可见。“那个时候我们没有觉得害怕,反而感到了一种责任。”负责这次“爱心包裹”运送的驾驶员都是家庭负担很重的中年人,驾驶员张寿林在“爱心包裹”专车到达四川后接到家中的电话,告知80多岁的老父亲病危,已陷入昏迷状态,但是张寿林忍着悲痛,直到把“爱心包裹”全部送到孩子们手中后才坐飞机赶赴老家东北。这次运送“爱心包裹”的领队王天海,母亲身患重病,当领导问他能否带队去四川时,他毫不迟疑地答应了……
回到北京后,王天海仔细地把写有“爱心包裹”的标志贴到邮件交接单上,说是要好好保存起来。在单子的右上角,红黄相间的彩色飘带组成了一个包裹形状,中间写着“小包裹,大爱心”。
更多关于 爱心包裹 的邮政新闻
更多关于 爱心包裹 的站内信息
本站部分文章转载于网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您的权益,请Email和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