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特色邮票介绍
农历五月初五,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端午节。端午节的历史非常悠久,距今已有3000年以上,“端”在古时是开始的意思,每月有3个“五”日,头一个“五”(初五)即为“端五”,而中国传统干支排序中五月为“午月”,所以“端午”也就专指五月初五。
端午节的传统习俗非常之多,主要有吃粽子、避五毒、龙舟竞渡、纪念屈原等,因此端午节也出现了许多别名,如端阳节、重午节、夏节、五月节、菖蒲节、龙舟节、解粽节、诗人节等等,别名达20多个,堪称拥有别名最多的节日,其中一些别名的习俗在端午节题材邮票中也有所展现。
诗人节可以说这是端午节诸多别名中最“年轻”的一个,诞生至今只有60多年的历史。在中国人的主流观念中,端午节是为纪念农历五月五日怀沙沉江的先秦楚国大夫屈原而设立的。其实,早于屈原已有了五月五祭龙、避邪等活动。1941年端午节前,郭沫若向在抗战陪都重庆的文艺界人士发出倡议:从当年开始,将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定为纪念屈原的“诗人节”。倡议得到大家的积极响应。当年5月30日端午节,众多文艺界人士在成都举行了首届“诗人节”庆祝大会。与此有关、最早带有端午节内涵的邮票,就是中国台湾于1967年6月12日端午节当天发行的《中国诗人》邮票,邮票全套4枚,分别是先秦大诗人屈原(图1)、唐代大诗人李白、杜甫和白居易。1989年6月7日,端午节前一天,中国台湾又发行了《中国古典诗词邮票——楚辞》邮票一套4枚以纪念屈原,选取了屈原《楚辞》中的4个著名作品的代表性名句用诗意画表现,分别是《离骚》、《九歌少命司》、《九章涉江》、《九辩》。中国香港于1994年6月8日发行的《中国的传统节日》邮票中的“端午节”1枚,以手拿诗卷的屈原像为主图,背景为山川与龙舟。
解粽节粽子古称角黍,是端午标志性的节日食品。端午包食粽子据传始于先秦,一说是屈原沉江后当地人用竹叶包米投入水中喂食猛鱼以防它们伤及屈原尸身,由此发展而来。其实在更早时间,中国已出现了类似食品。古人端午吃棕时,有比较各人解下粽叶的长度、长者为胜的游戏,故又有“解粽节”之称。我国于2001年6月25日端午节当天发行的2001-10《端午节》特种邮票一套3枚,是第一套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套全面表现端午习俗的邮票,第2枚“包粽子”的主图为用各种吉祥饰物装饰起来的粽子,代表如意的中国结、代表福气的蝙蝠、代表长寿的长命锁,都成了粽子的好伴侣(图2)。
菖蒲节古时五月被认为是“毒月”、“恶月”,五毒尽出,因此端午风俗多为驱邪避毒,人们居家、随身须放置、佩戴如五彩丝线、菖蒲叶、虎形葫芦符等民间传统驱毒的吉祥物。由于人们多在大门上悬挂、插放菖叶、蒲叶、艾叶等,菖蒲也成了端午节的标志,因而就有了“菖蒲节”的别名。我国发行的2001-10《端午节》特种邮票第2枚“包粽子”左侧瓶中的菖蒲,是菖蒲在端午节题材邮票中仅有的亮相。但菖蒲所代表的端午驱邪避毒传统,却在同一套邮票的第3枚“避五毒”中得到了充分体现,邮票画面以传说中能镇邪的虎形葫芦符为中心,脚踩流云,背负宝剑,蜈蚣、蝎子、壁虎、蜘蛛、毒蛇五毒俱灭,为源于道教的传统吉祥符号。
龙舟节可以说,龙舟是如今端午节最具象征意义的事物,每至端午节,中国各地乃至世界华人圈都要举行龙舟竞渡活动,鼓乐喧天,飞舸争流,一派热闹场面。龙舟早在上古时期即已有雏形,据考证是古人祭龙的产物,后成为端午节必备的活动用品。赛龙舟也是邮票中表现最多的端午事物,在港澳端午节邮票中,龙舟甚至成了唯一的事物。中国香港于1985年6月19日(端午节)发行的《端午节》邮票一套4枚及小全张,是世界首套以“端午节”为名的邮票,邮票完全以龙舟竞渡为图,4枚邮票首尾相连,可组成一幅完整的龙舟图,龙头、龙身、龙尾齐全,鼓手用力、桨手使劲,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图3为其中一枚)。2001年6月25日,同样是端午节,中国香港又与澳大利亚联合发行了《龙舟竞渡》邮票一套2枚,图案是齐头并进的两条龙舟,两条龙舟的背景分别为香港会展中心新翼和悉尼歌剧院。1987年5月29日(端午节),中国澳门发行了首套出现中文铭记“澳门”的《端午节》邮票,全套2枚,也完全以龙舟为表现题材,分别为“龙舟龙头”(图4)与“龙舟竞渡”。此外,表现端午节赛龙舟的邮票还有:中国台湾于1966年6月22日发行的《民俗》邮票一套3枚中的“龙舟竞渡(端午节)”、中国香港于1975年7月31日发行的《香港节日》邮票一套3枚中的“端午节”及上文提及的中国邮政发行的2001-10《端午节》邮票中的第一枚“赛龙舟”等。
更多关于 邮票 的邮政新闻
更多关于 邮票 的站内信息
本站部分文章转载于网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您的权益,请Email和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