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政网的发展史
8月16日,新华社播发了一篇振奋人心的报道,报道说中国的邮政网络已经成为世界规模最大的邮政网络之一。
60年,弹指一挥间,变化却如此巨大——新中国成立前,全国仅有2.6万余处邮政局所,到2008年年底,中国邮政服务网点达到6.9万处,全国邮政储蓄网点达到3.6万处;从业人员为97.3万人;全国邮路共计2.1万条,单程总长度达369万公里,实现了航空、铁路、公路、水路等多种运输手段的综合利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邮政逐步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邮政通信网的技术装备水平和通信能力逐步提高。
老职工印象最深的是分拣作业手段的变化。长春邮区中心局包件作业区的彭怀春是1976年进入邮局的。他记得1977年用的还是长条式的初分机;1978年上细分机,都是手工控制;1991年上环形机,虽然进步了一些,但还是集中进行手工控制;2002年以后,使用了比较先进的电脑控制的环形包分机,与过去相比真是天壤之别。他说:“现在,网上一查就知道进口量、收寄人姓名、地址和包裹重量、体积,还有哪个已开拆、哪个没有开拆,都一目了然,每天都能平衡合拢,不像过去,用笨招达到平衡合拢,不但劳动强度大,而且心里总是没有底。”目前,邮政全网拥有包裹分拣机120套、信函分拣机115套、理信机110套。
对于邮政网的大变身,人们或多或少都有所感触。漫漫邮路,在人们过去的印象中就是邮递员在大街小巷、崎岖山道上奔波跋涉。现在,无论在城市还是乡村,投递摩托化已经相当普遍。安徽省阜阳市邮政局投递员储淑煜说:“自己投递最初是骑自行车,现在是骑电瓶车,最近刚考了驾照,马上又要换摩托车了。”据了解,在阜阳市农村投递已经全部摩托化,不仅仅让投递员省力省时,而且增大了负载量,扩大了投递范围。
1996年11月25日,中国邮政航空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成立,中国邮政拥有了海、陆、空立体邮路。如今中国邮航拥有13架波音737全货机,是国内首家经营速递邮件和货物运输的航空公司,依靠中国邮政网络支持,建立了以南京为集散中心,上海、武汉为辅助中心,连接国内外16个节点城市的集散式航线网络,开通了34条“全夜航”航线,在国内304个城市打造了中国EMS邮件“限时递”以及“次日递”、“次晨达”等业务品牌。
邮政网是实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三流合一”的网络,但在2000年以前邮政信息化水平一直很低。实施“科技兴邮”战略以来,中国邮政投入了巨资开展信息化建设、自动化建设。于是,“三流”更加通畅了,各类邮件传递和汇款传递大提速;邮政储蓄统版上线,实现了全国联网通存通兑,绿卡网成为全国最大的金融信息网之一;邮件收寄、转运运输、投递等环节实现了信息共享,邮件“行踪”可及时查询。现在,几乎每一项业务都有一个或者多个信息网络系统在支撑。离开了电脑、离开了网络,几乎一项业务也办不成。中国邮政集团公司信息技术局局长李丕征说,如今各方面都高度重视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认识到不是建一个网就完事了,而且要利用网络进一步开发业务,并管理、调控业务发展。我们的技术人员已经感到光懂技术不行了,还必须得懂业务。
从自行车投递到摩托车投递,从汽车运邮到火车、飞机运邮,从一个算盘、一把邮戳办业务到电子化支局“一台清”营业,从手工分拣到自动化分拣,从狭小、昏暗的支局所到宽阔舒适、配备现代化设施的营业大厅,这一切无不显露着60年来中国邮政网络能力的大飞跃。
中国邮政网络能力提升备忘录
1958年国庆节前夕,在北京八面槽开办了我国第一个自动化实验邮局。
1993年7月5日,全国最大的邮件集散地和处理中心——北京邮政枢纽落成投产。
1995年7月1日,福建省福州市31个邮政支局的营业全部采用微机处理,率先在全国省会城市实现邮政营业电子化。
2001年7月1日,中国邮政正式向社会推出了电子汇款。
2004年8月18日,邮政EMS“全夜航”正式开通,实现了全国27个省(区、市)、136个大中城市间EMS邮件的“次日递”。
2005年6月28日,全国31个省(区、市)的邮政两网上线工程全部完成,使中国邮政全网实现了邮政储蓄系统与汇兑系统的互联互通。
2006年8月3日,中国邮航开通北京—韩国首尔航线,这是邮航开通的首条自主国际航空邮路。
2007年9月26日,全国31个省(区、市)邮政营业系统与网运系统互联互通一期工程正式上线运行,标志着中国邮政的信息化建设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促进邮件处理全过程实现信息流与实物流的有机结合。
2009年1月1日,邮政储蓄银行电话银行在全国开通。
更多关于 邮政 的邮政新闻
更多关于 邮政 的站内信息
本站部分文章转载于网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您的权益,请Email和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