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市场风投盯上了中国物流行业
曾经,物流只是一个舶来词,之后被风投接受,再被资本市场接受,一步一步,物流烧钱的问题破解了。
物流加速扩张
过去5年时间,中国物流市场一直没有停止扩张的步伐。
这一点,从货物运输行业经济数据中显而易见:2006年至2010年,中国货物运输行业运输量及周转量持续增长,年均增长率均在10%以上。其中,2009年因金融危机影响,增长率小幅度放缓,而之后的2010年,货运量及周转量再次攀升,分别为315.3亿吨和13.5万亿吨,环比增长13.4%和12.6%。
物流行业的股权融资和IPO融资,金融危机之后便开始反弹,2010年这一趋势尤为明显。
是年,物流行业披露投资案例15起、投资总额为13.71亿美元,均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其中披露投资金额最大的一笔交易是2010年3月由黑石牵头的财团投资寿光农产品物流园,投资总额约6亿美元。
而在2006年至2010年,物流行业共披露VC(风险投资)、PE(私募股权投资)投资案例47起,融资总额达40.52亿美元。除2009年因全球金融危机导致投资数量及规模双双下滑以外,该行业投资整体呈增长趋势。
分领域中,传统航运、仓储等企业更具有想象力,更容易和资本对接。PE是参与物流行业投资的主力军,航运、仓储等传统领域的大型企业被他们相中的可能性更大。
风投紧跟其后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接纳了“物流”这个舶来词的概念。80年代中期,“物流”中的“配送”开始被关注。90年代末,物流开始有实质性进展,深圳市将现代物流产业作为三个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并启动平湖物流基地;上海视之为新世纪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并拟定物流规划;天津制定现代物流发展纲要;北京市完成了现代物流系统发展的研究……举国上下,形成了一股浓浓的物流发展气息。
此后,政府将物流提上议事日程:2004年,国家九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促进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意见》;2005年,全国现代物流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初步建立;2006年,“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了现代物流的产业地位……
一时间,这股不小的动静震动了风投,首先感受到这股强震的是软银赛富。
2006年5月,软银赛富二期基金向怡亚通投资1820万美元。注资后,赛富共持有怡亚通2062万股,占其总股本的22.27%,IPO后占有16.69%的股份。
在物流行业,怡亚通无人不晓。成立于1997年的怡亚通不仅是国际首家上市的供应链管理公司、国内物流行业的龙头企业,而且其上市(2007年11月登陆中小板)前一年所取得的1.05亿元的净利润更是笑傲群雄。
靠着第四方物流,怡亚通顺利和资本牵手。紧接着,以第三方物流而闻名的荣庆集团,凭借其在冷链上的优势也博得风投的欢喜。2007年6月,今日资本、GGV签约荣庆,一并向其注入2亿元。
就在他们撒钱之际,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提升物流的专业化、社会化水平,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
这时候,外资机构也被这股“物流风”所吸引,开始觊觎在华物流市场。经过一番摸索,美国凯利金融国际集团(KCIG)合伙人陈威发现,尽管国内物流业发展迅速,但主要以有政府背景的国有企业为主。
换言之,国内物流业中政府引导为主的企业多,市场引导为主的企业少,从某种程度上,这意味着市场机会的存在。陈威说:“KCIG要在中国进行产业投资,目前希望通过并购、合作等方式,介入中国物流业。”
2008年11月14日,美国Equity International基金向民营物流地产领军者上海宇培(集团)注资4500万美元,戈壁、GGV等风投也在投资物流业上摩拳擦掌。
彼时,物流已经进入国务院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之列,同时国务院出台《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在不久前召开的2011年中国物流发展报告会上,国家发改委官员表示,相关实施细则正在制定当中。
更多关于 速递 物流 快递 北京 天津 上海 的快递知识
更多关于 速递 物流 快递 北京 天津 上海 的站内信息
本站部分文章转载于网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您的权益,请Email和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