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邮政EMS国际特快专递追寻30年前的四个第一
从中国邮政EMS国际特快专递业务开办至今,已整整过了30年。在这30年中,出现了许许多多的第一次,投递第一件特快专递邮件、客户交寄第一件特快专递邮件、邮政速递局的第一任局长、中国邮政EMS的第一个办公室……一个个第一次,见证着中国邮政EMS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全过程,凝聚着一批又一批中国邮政EMS人做大做强邮政速递业务付出的艰苦努力,期待着整合后的邮政速递物流在新的舞台上再创佳绩。请您跟随我们的脚步,一起去探寻这四个激动人心的第一次。
1980年7月15日,中国邮政正式开办国际特快专递业务。据当时的北京邮政速递局员工刘宪文回忆,他与梁顺清、白慧英、刘书春4人被调来负责速递业务。业务开办之初,并没有在社会上进行宣传,员工们也只是从文件中学习业务知识,对特快专递邮件到底长什么样谁也不知道。直到半个月后,他们收到了由新加坡发来的第一个非测试性元号总包。虽然里面只装有一件邮件,但大家却十分兴奋,4个脑袋凑在一起,对着邮件端详来端详去:特快专递邮件是由一个黄皮封套包装的,上面有一个带花边的地址签,写有寄件人与收件人的名址。“投递,迅速投递!”不知是谁喊了一声,大家才醒过神来,一拥而上挤进了局里一辆破旧的吉普车。当他们带着这件寄到国内的第一件特快专递邮件,敲开北京大学物理系的收件人的房门时,收件人连声称赞:“好!好!好!是我的邮件,速度真快啊!”“您这件邮件可不是普通邮件,是用特快专递寄来的,是寄到国内的第一件特快专递邮件。”大家齐声说。“第一件?我很荣幸!”收件人高兴地端详着邮件,并签上了姓名……从那以后,各地的邮件纷至沓来,中国邮政EMS揽收的邮件也逐渐多了起来。
在北京,中国邮政EMS投递了第一件特快专递邮件,而在不远之外的天津,一位客户交寄了第一件特快专递邮件。当时,天津是和北京、上海、广州、福州、深圳先行开办国际特快专递业务的6个城市之一。1980年7月15日,原天津市邮政局根据原邮电部邮政总局的通知精神,在该邮政局国际科成立了国际特快专递邮件组,组长赵福泉,成员为姜金明、曹伟、魏普金、杨克勤,交通工具为两辆自行车,办公场地设在30平方米的汽车库,条件非常简陋。赵福泉回忆说,国际特快专递业务开办前,天津的晚报、日报、电台、电视台都刊登或播发了消息,可是一直也没有人上门,作为组长的他非常着急。1980年8月24日下午3点多钟,原塑料十七厂技术科科长边嘉琨走进营业厅,询问能否办理寄往香港的特快专递业务,赵福泉热情地接待了他,在为客户做了详细的介绍后,收寄了第一件特快专递邮件,当时的邮费是100多元。边嘉琨回忆说,当时天津邮政的营业厅场地小、柜台小,与如今现代时尚、宽敞明亮的营业环境真有着天壤之别;赵福泉递来的宣传单也只是一张薄薄的纸片,仅能寄达日本、新加坡、英国、法国、澳大利亚、荷兰、美国和中国香港这8个国家和地区,不像现在能通达这么多国家和地区。
在那样一个年代,不仅北京、天津邮政EMS的办公条件如此,就连当时新成立的原邮电部邮政速递局的办公条件都十分简陋,中国邮政EMS的第一个“办公室”,居然诞生在楼道里。1985年初,原邮电部决定将1980年开办的国际特快专递业务和国内特快专递业务从原邮政总局国际业务处剥离出来,成立原邮电部邮政速递局,对两项业务实行专业化管理。新部门成立后最大的问题居然是没有办公室。第一任局长林耕先的办公桌被暂时安排在原邮政总局副局长王开元的办公室里,原邮政总局楼道内供职工打乒乓球锻炼身体的一块地方成了工作人员张晓炎、刘天星和沈洪的“办公室”。没有电话,没有打印机、传真机和复印机,更不要说计算机。唯一的办公电器就是在昏暗的楼道里必须整天点亮用于办公的两盏台灯,靠窗的两个垃圾桶、7个木制的老旧文件柜和3张同样陈旧的“一头沉”办公桌就是中国邮政EMS第一个“办公室”的全部家当。“办公室”的“门”是以两个文件柜作为门框,中间搭上一块巨大的纤维板左右推拉,被其他处室的同事们戏称为“榻榻米”办公室。电梯的行驶声、电梯门的开关声以及人员的走动、说笑、倒垃圾等各种声音几乎每时每刻都伴随着张晓炎他们。林耕先当时经常到这个“办公室”来商量工作,原邮政速递局筹备以及建立初期的很多重要方案、思路都是在这里商讨、制定出来的,发文都是在这里起草出来的。
作为邮政速递局的第一任局长,林耕先回忆起上世纪80年代业务开办初期的艰苦岁月时感慨不已。改革开放后,我国部分沿海城市出现了一批来料加工型企业,对外交往频繁,对信息的传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邮政速递业务应运而生。但在业务开办后的一段时间里,生产条件和服务能力问题十分突出,各业务开办局人员、场地、车辆等都不能适应业务开办需求,许多业务开办局无固定工作场所和专用车辆,邮件处理和工作质量无法保证,邮件投递由普邮投递人员兼做,上门揽收服务能力十分薄弱,主要依靠营业窗口收寄。当时,业务量位居全国前列的广州、深圳速递公司工作场地也很狭小,广州速递公司投递分拣作业在几十平方米的两个小汽车库里进行;北京邮政速递科因人员、车辆不足,揽收、投递范围局限在原东城、西城、崇文、宣武4个城区,仅占市内区域的50%,超出这个服务范围速递科就无法提供服务。原邮电部领导听取汇报后,决定拨出专项资金,在3年内解决省会城市邮政局速递专用车辆问题;省(区、市)内其他的业务开办局由各省(区、市)局负责解决,原邮电部给予补贴,并要求各省(区、市)局按照“专门组织、专门处理、专门服务”的原则,加强速递部门的组织管理和服务工作。
艰苦的条件并没有阻碍中国邮政EMS的发展,相反却坚定了中国邮政EMS一定要在市场中闯出名堂的决心。在业务开办初期,中国邮政人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构建了连接国内重点城市、通达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特快专递网络。上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中国邮政EMS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业务量、收年均增幅分别达到90%和86%,业务覆盖面扩大到国内近2000个城市和全球220个国家及地区,统一的特服专号、邮件跟踪查询网、专业机构相继建立,中国邮政EMS业务蓬勃发展,时至今日已成为中国邮政的重要业务。正如林耕先老人所说,往事如虹不能忘,当今又逢机遇催人奋进,未来更为精彩,让人不由得不为邮政速递业务的曲折发展高唱赞歌。
更多关于 速递 物流 EMS 邮费 的快递知识
更多关于 速递 物流 EMS 邮费 的站内信息
本站部分文章转载于网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您的权益,请Email和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