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当代“新邮”修史
多年来,学者对邮票的研究,大多聚焦在遥远的历史节点上,如对《大龙》、《红印花》等历史上所谓古典邮票的探究与研讨,可谓经典迭出、书牍盈案。其实,历史就在我们身边。昨天之于今天,那也是历史。只要我们有了历史意识,就不会错过在我们身边发生的、即将成为历史的任何元素。
对于离我们并不久远的跨世纪新时期的邮票,将那些已存在的历史元素嵬聚与析说,使之成为一个历史构成,这类文章较为鲜见。因为,这需要亲历者的见证和佐证。
说到见证,《见证跨世纪重大事件》一书的作者刘建辉,作为曾经的国家邮政票品发行部门主要负责人,亲历了许多重大题材邮票的发行与变革。说到佐证,刘建辉是一位有心的邮政历史守护人。他经年不辍地将自己工作中可以收集到的资料精心嵬聚保存。这样的身份,这些珍贵的资料,特别是有了这样的历史观念,刘建辉将为“国家名片”修史视为自己的责任与使命。
在《见证跨世纪重大事件》这本书中,涉及很多跨世纪邮票,诸如《申奥成功》、《足球入围》、《抗击非典》、《两岸通邮》、《第三轮生肖》、《世纪盛事·港澳回归》的发行背景,文章以作者亲历的事实和留存的资料,进行了鲜为人知地解密与阐释。如关于《两岸通邮》,文中展示了一份资料,是当年大陆邮政部门致台湾邮政部门的信函副本,由此悉数讲述了两岸通邮的历史细节。由于作者能够透过工作表象看到历史深处,才有这一历史资料的留存和一篇具有历史价值文章的撰写。
资料并不等于史料,关键在于开掘与发现历史价值。这部书不是一般背景性资料的宣示,而是将时代与社会的大背景联系起来。于是,邮票才有了历史的分量。这个分量就是邮票在国家乃至世界大背景中的独特作用。这个独特,又体现在邮票发行的创意上。如《申奥成功》等属于进行时大事,前瞻性的创意和果断的决策,及时抓住了宝贵的“第一时间”。在申奥悬而未决之刻,设计印制和发放《申奥成功》到了全国,由邮政第一负责人保管;如若申奥失败,那将是全国范围内回收和销毁的大****。这个不为人知的创意和决策,是邮票发行背后的惊心动魄一刻。这些邮票有两个分量:一是题材本身,二是邮票发行过程中邮政人的精彩创意。
在刘建辉笔下,有一个从资料到史料的过程。这个过程在于对事实本身存在的历史价值的再认知。从这个意义上讲,这批文字不是故事和回忆,而是从历史高度展示鲜见的事实形貌,直面而来的历史气息,正是这批文章的价值。
历史不是空洞的,真实的历史,由细节构成。那种概念性的理性化的历史说辞不能令人信服,正如一篇文章所说,“历史的‘皱褶’常常掩蔽着一些人和事”,而这个“皱褶”,就是细节。《见证跨世纪重大事件》这部书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将历史的“皱褶”抻开,让即将成为历史的事实以更真实、更具历史风貌的细节形态出现在世人面前。
面对那封大陆邮政致台湾邮政的信件,作者详尽描述了其信封、信函、邮戳,显示出两岸通邮最初阶段双方那种试探性的难忘细节。唯此,这些充满细节的史料,在今日是资料,在明日就是历史。从细节中把握历史,就像抻开的历史“皱褶”,抖开了历史真相,让历史有了说服力,让历史瞬间有了鲜活的人间烟火气,充盈着浓浓的生活气息。
刘建辉这部书虽是站在一定历史高度的正史正作,但作者顾及到受众,其叙述方式和文字表达力求平实。全书可以用“高视角、低语境”6字概括。所谓“高视角”,即作者起点高,大多文章从探究历史价值的高度来做构想和叙述。所谓“低语境”,即作者不高调高唱,构筑让人畏途的深奥语境,置人于远距离,而是以娓娓道来的叙事风格,平实白描的文字,讲了邮票发行的历史性细节。这部书所彰显的是“低中见高”的文字叙说和表达的高水平。因此,这个“高视角、低语境”,让历史离我们更近了,也更亲了。
刘建辉是一名邮政工作者,但他在文化宣传上、文学创作上皆有深厚造诣。他的宣传理念是:以事实替代概念和说教;他的文学主张是:笃信平实的力量。于是,在他写有诸如《绿衣红娘》等众多的电影电视剧剧本,诸如《国脉所系》等多部电视纪录片稿本,以及写有关于邮政、集邮、邮票的诸多文字和本书中的《鸡鸣驿掠影》、《初探盂城驿》等散文作品之后,他的这部《见证跨世纪重大事件》,为我们开启了一个新境界。
站在今天,历史就在身边。新的历史更需要留存和纪录。刘建辉的《见证跨世纪重大事件》给我们的最大的启示是——我们就生活在历史中,要关注现实中的历史闪光,从而履行为当代修史的历史责任和历史使命。
更多关于 集邮 邮票 的邮政新闻
更多关于 集邮 邮票 的站内信息
本站部分文章转载于网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您的权益,请Email和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