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政储蓄系统逻辑集中工程三年磨一剑
10月26日,随着邮政储蓄系统逻辑集中工程最后一个推广省份北京的顺利上线,此项历时三年多的工程全国推广上线工作取得圆满成功,标志着邮政储蓄银行在开放式系统小型机集群技术应用方面实现了新突破。
2014年10月26日10:25,邮政储蓄银行软件研发中心大楼里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这掌声告诉大家,随着北京成功推广上线,邮政金融信息化建设历史上工程最浩大、建设最复杂、技术挑战最强的邮政储蓄系统逻辑集中工程成功完成全国推广工作。经过连续的数据移植和切换上线,大家还处在工程实施的极度疲惫之中,但三年磨一剑,工程成功上线使全国中心指挥部现场的工作人员倍感振奋。
邮政储蓄系统逻辑集中工程在全国完成推广上线标志着邮政储蓄银行在开放式系统小型机集群技术应用方面实现了新突破。邮政储蓄银行个人业务交易量大,与工、农、中、建四大行体量相当,基于小型机集群建设储蓄系统将为邮政储蓄银行自主掌控核心技术探索出一条全新的道路。以小型机集群替代大型机构建如此庞大规模的核心系统是国内同业的首次尝试,在全球尚无成功案例,其对邮政储蓄银行乃至整个银行业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工业与信息化部副部长杨学山评价邮政储蓄银行此举为国家实现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的安全战略作出了积极探索,在维护金融和信息安全可靠方面迈出了关键一步。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总经理、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董事长李国华称,这是邮政金融信息化建设的一座重要里程碑,对提升邮政储蓄银行核心竞争力、支撑和推动邮政储蓄银行改革转型意义深远。
选择:另辟蹊径
在邮政金融信息化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储蓄系统先后经历了由城市集中到省集中再到全国物理集中三个阶段。随着邮政储蓄银行IT建设的不断推进及业务的快速发展,面对海量的数据处理需求,储蓄系统亟须进行战略性的调整与优化,实现储蓄业务数据的逻辑集中。
长期以来,我国大型商业银行采用大型机建设核心业务系统,主机设备主要依赖进口,核心关键技术为国外厂商独家垄断。为此,银监会要求银行业实施自主可控的安全战略。
在这样的背景下,在开放式平台上采用小型机集群替代大型机处理超大业务量的思路,逐步进入了邮政储蓄银行的视野。
为充分发挥后发优势,2009年,经过专家反复论证,邮政储蓄银行率先在《邮政金融IT总体规划》中确立“在开放式平台上,以小型机集群替代大型机,构建邮政储蓄银行核心系统”的技术路线。利用多台小型机主机资源,同时对外提供服务,能够减轻单台主机故障对业务的影响,安全性更高,主机设备选择范围广泛,能够打破国外厂商的技术垄断,为国产主机设备在金融业核心领域的应用奠定关键基础,探索出了一条中国银行业特色信息化发展之路。
邮政储蓄逻辑集中工程是中国邮政金融IT总体规划“八大平台、百项工程”蓝图最关键、最核心的步骤。该工程对本币储蓄、国内汇兑和国际业务进行了全面整合,实现了个人金融产品一体化,大幅提升了金融服务能力,对邮政储蓄银行的转型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系统的上线将有力推动邮政金融在变革传统经营模式、提升客户体验、加强风险管控、优化作业流程等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创新的前提是确保系统的安全平稳运行,2010年5月,邮政储蓄银行启动了小型机集群测试项目。经过七个月严谨测试,系统每日可处理交易1.7亿笔。测试结果验证了使用小型机集群建设超大规模银行核心业务系统的可行性。
经过充分准备,2011年6月,邮政储蓄银行储蓄系统逻辑集中项目正式启动,并先后完成了需求分析、系统设计、软件编码、业务测试、切换预演等阶段性工作。2012年3月至2013年2月,逻辑集中工程共计开展11轮技术测试、28轮业务测试,测试案例多达22.8万个。
上线:先试点后推广
2013年5月25日,逻辑集中工程迎来了在陕西试点切换上线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这是该工程的首个试点,成功与否格外关键。
从2013年3月9日至5月14日,工程共计在陕西试点开展了7轮切换预演,参与切换预演人员数量最多时近1万人,第七轮切换预演陕西省网点业务竞赛系统成功率达到99.993%。
当天,集团公司副总经理李丕征、邮政储蓄银行行长吕家进等亲临陕西省邮政储蓄分行上线现场,邮政储蓄银行副行长李财林、曲家文等在北京邮政储蓄逻辑集中工程上线总指挥部坐镇督导。
5月25日19时,陕西生产主机停止服务,陕西试点切换工作拉开序幕。逻辑集中系统及关联系统的全部切换步骤累计共有7758个,每一个步骤的执行都要严格按照切换上线总指挥部要求和指令操作,由专人跟踪执行情况。5月26日9时,经过一夜的奋战,逻辑集中工程陕西试点上线取得圆满成功。上线当日,陕西省邮政储蓄个人业务交易笔数达130万笔,系统交易成功率达99.86%。
之后,邮政储蓄逻辑集中工程于7月12日在辽宁(大连)、10月12日在广东(深圳)成功试点上线。三个试点省份自试点上线以来,系统运行稳定、交易成功率保持较高水平,为项目在全国的推广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广东试点上线后,本着稳步推进原则,项目组对逻辑集中系统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优化和稳固,以增强系统稳定性,为逻辑集中工程全国顺利推广和运行奠定了坚实基础。
随后,经过五批推广、27轮预演,共完成了全国30个省(区、市)的切换上线。2014年10月26日,北京作为工程最后一个推广省份的顺利上线,标志着邮政储蓄系统逻辑集中工程的全面切换上线取得圆满成功。
在上线过程中,各推广省份邮银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基层网点人员更是昼夜奋战、加班加点。为最大限度地减少客户的不便,每轮测试都是在各网点停业后才开始。深夜,灯火通明的营业网点中,柜员们全力以赴地利用测试环境进行演练。正是在各省份邮银大力支持和配合下,逻辑集中工程才取得了今天的成功。
收获:付出中成长
作为邮政金融的头号工程,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在工程建设期间,集团公司和总行先后召开十余次总经理办公会和行长办公会,专题研究该工程,李国华总经理专门批示:针对小型机集群技术可能带来的新风险,要采用科学务实的态度,继续跟踪集群技术的前沿动态,确保工程顺利推进。在试点上线期间,李国华亲赴指挥部指导上线工作。在技术攻坚阶段,集团公司副总经理李丕征、邮政储蓄银行行长吕家进等多次听取关键技术难题的攻关情况汇报,在项目最艰难的时刻,他们和所有工程人员在一起,给了大家无比的信心和巨大的鼓舞。
邮政储蓄逻辑集中工程的建设模式符合国家金融安全战略和科技发展战略要求。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杨学山等多次赴邮政储蓄银行调研,对邮政储蓄逻辑集中工程作出高度评价,对项目全体人员艰苦奋斗、开拓进取、勇于奉献的敬业精神给予了充分肯定。
逻辑集中工程自启动推广工作以来,各上线省份系统运行平稳、业务处理正常,交易成功率均值始终保持在98%以上,系统成功率均值始终保持在99%以上。第五批推广省份上线后,系统日交易量迎来首次峰值,达到7333万笔,交易成功率达99%,系统成功率为99.76%,两项指标均突破“两个九”。
三年多来,共有上万名工程人员参与系统建设。大家勇于创新、顽强拼搏,为逻辑集中工程上线付出了巨大的艰辛和努力。
在软件研发阶段,由于受场地限制,逻辑集中系统开发工作只能在北京丰台体育中心看台底下的临时办公区开展,办公条件极其艰苦。为了保证工程进度和项目质量,平均年龄只有29岁的项目组工作人员,舍弃了原本属于自己的欢乐,夜以继日,攻坚克难。在项目建设的关键时期,经常通宵达旦。有的人远离家乡到总部,一干就是两年多;有的人因为晚上经常切换预演,生物钟颠倒,长期出现失眠症状;有的人即将当妈妈,依然忙碌在工作现场;有的人在孩子出生时才赶到医院;有的人甚至病倒在工程建设现场。正是这些员工在工程建设中,舍弃小我,才使今天工程上线取得圆满成功。在此过程中,邮政储蓄银行锻炼出了一支作风顽强、具备自主开发能力、不惧环境艰苦的工程建设研发队伍,这对快速响应客户和市场需求,及时掌握核心系统、自主技术和权威数据,确保计算机系统安全战略的顺利实施,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邮政储蓄逻辑集中工程是2009年邮政金融IT规划的收官之作,新一轮IT规划即将全面实施。邮政储蓄银行将以本次储蓄逻辑集中系统全面上线为契机,聚焦信息化建设的资源共享和渠道协同,全面实施新一轮IT规划,致力于科技创新与业务革新的深度融合,通过科技引领实现弯道超车,打造“体验”与“智慧”并重的“智慧型银行”,为广大客户提供更加全面、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
更多关于 邮政储蓄 北京 的邮政新闻
更多关于 邮政储蓄 北京 的站内信息
本站部分文章转载于网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您的权益,请Email和我联系!